渔父节气| 寒露:大地清肃,万物深藏,风霜渐冷,自点拙火以御寒

来源:原创 发布时间:2025-10-08 浏览量:7
  渔父节气诗•寒露
  鸿雁辞空客渐稀,
  雀潜大水化蛤栖。
  黄华冷艳开秋色,
  露重风清欲结霜。
  壹
  节气引
  凉露凝霜,天地肃然
  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
  “寂寂凉风动,凄凄寒露零。”
  不知不觉间,二十四节气已行至第十七个节气——寒露。
  在我国民间有谚语云:“露水先白而后寒。”过了白露,天地的气息渐凉,清晨草木上的露珠,不再只是晶莹的水珠,而是带着几分寒意的“白露欲霜”。这一刻,季节的脚步正式从浅秋迈入深秋。
  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,寒露三候:
  •一候鸿雁来宾,南飞的大雁成群而至;
  •二候雀入大水为蛤,传说中麻雀潜入大水化为蛤蜊;
  •三候菊有黄华,秋菊盛放,迎风而开。
  寒露之后,昼短夜长,热气渐退,寒气渐生,昼夜温差增大,晨昏之间已有丝丝凉意。
  唐代元稹有诗:
  “寒露惊秋晚,朝看菊渐黄。
  千家风扫叶,万里雁随阳。”
  诗中所描摹的,正是寒露时节天地肃穆、秋意渐浓的景象。
  古人此时多以汲井水、采菊花、泡枸杞茶来养生,寓意清心润燥、补益五脏。今日之我们,亦可在这清凉的节气里,泡一盏温润的菊花枸杞茶,观菊、饮露、远望鸿雁,让身心都随秋气安顿下来。
  寒露,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。此时气温骤降,露水因凉而结,天地间的热烈声息,正缓缓褪去。雁南归,菊正黄,秋水澄澈,大地进入肃穆与内敛。
  有人说,寒露是秋天写给人的一封信:
  夏日的张扬已远去,请学会收;
  丰收的喜悦已落定,请学会安。
  贰
  节气卦象
  剥落非衰,深藏为生
  寒露对应《易经》中的山地剥卦。
  寒露时节,太阳行至黄经195°,在《易经》十二消息卦中对应山地剥卦。
  “剥”,象征山石崩剥、草木凋零,是阴盛阳衰、由盛转衰的象。卦辞言:“剥,不利有攸往”,提醒人们在这个时节,宜静守收敛,不宜张扬冒进。
  在卦象结构上,五阳在下,一阴在上,犹如阳气退藏于地,阴气渐次笼罩万物。自然界的表现是:昼短夜长,风凉露重,树木叶落,草木枯黄。人们感受到的,是夏日余温彻底散去,天地间生出肃杀清冷的气息。
  若从文学的角度去看,剥卦里的“剥”,并非纯粹的消减与衰亡,而是另一种生命的节律。叶子的飘落,是为了守护根的沉潜;草木的萧瑟,是为来年春华的准备。剥落不是终点,而是孕育的开始。
  渔父的理解:
  寒露卦象,提醒人们接受“退”的智慧。退,不是失去,而是为再生蓄力。正如天地从繁盛转入静默,人的心也该学会从外求转入内守,在冷清中守一份安稳,从剥落中看见生机。
  自然告诉我们:
  •身体要学会储藏:添衣御寒,护卫阳气;
  •情绪要学会收敛:不随境而耗,不随人而乱;
  •精神要学会安顿:让躁动归于平静,让能量转为沉潜。
  “剥”并不是匮乏,而是更深层次的丰盈。
  当一个人懂得在深秋中收摄,那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  叁
  节气与人心
  比风更寒者,乃心之寒
  剥卦之象,外寒侵内,草木根基渐失。古人以此提醒:最深的危机,往往不是骤然的风雪,而是逐层剥落后的空虚与孤寂。节气的寒,只冻人于身;人心的寒,却能冻人于骨。
  天地的寒,是节序必然;但卦象提醒我们,更可畏的,是由外而内、由物及心的“剥”。当一个人被环境与关系一点点剥夺温情时,心里的寒,比四野的风更刺骨。
  自然的寒,落在枝头,是霜白;落在人身,不过添衣御寒。然而,真正让人困顿的,往往不是气候的寒,而是心里的寒。心若失了温度,就像枝叶一片片剥落,再坚硬的骨干也会动摇。
  于是,在临床上,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…
  很多患者诉说发冷、胸闷、呼吸短促,查遍心电图与血常规,却一切正常。直到医生轻轻提醒:“去抱抱你最亲近的人吧。”那一刻,蜷缩的肩膀舒展了,眼眶湿润了,胸口的堵塞竟慢慢散去。
  原来,比风霜更伤人的,是心寒。
  有的女人,因为丈夫和亲人长期的冷漠,夜夜失眠,被误诊为更年期综合征;直到一次复诊,丈夫试着拥抱,她哭到不能自已,却说“胸口的气,好像终于通了”。
  有的新手妈妈,夜里独自喂奶,怀里孩子啼哭,耳边却只有沉重的鼾声。她常常觉得整个房间像冰窖,直到闺蜜一句“你太不容易了”,泪水决堤,背心反而发暖。
  还有许多表面坚强独立的人,嘴上说“不需要”,夜里却因一句真诚的关心而红了眼。
  心理学称之为“皮肤饥渴”:人类对触碰与回应的渴望,与吃饭、饮水同样根本。若枝叶失去滋养,会被一层层剥去;若皮肤失去触感,心也会一寸寸冰凉。压抑的孤独与委屈,不会凭空消散,而是转化为心里的寒,沉积为胸闷、酸痛、疲乏。
  心寒,不在外境,而在缺少回应与爱。
  肆
  哲学思考
  剥落之后,学会点燃拙火
  剥卦的意象告诉我们:当繁华剥落,才显出根柢的坚实。寒露的“寒”,并非只是气候的降温,更像是一种提醒:
  生命的坚韧,不是在无止境的透支里耗尽,而是在懂得收敛、保存元气。
  人心的力量,不是把自己封闭成冷漠的孤岛,而是在仍旧有勇气去接纳温暖、回应温情。
  在快节奏的当下,我们常以“坚强”来武装,却忘了真正的坚强,不是拒绝感受,而是能够在风霜中,依然允许自己被爱、被理解。
  心若冰封,则再多衣物也暖不透;心若安然,则天地虽寒,也自生拙火。
  古人言“心有拙火”,不在外求,不仰赖他物,而在自点、自守。拙者,质朴也,不张扬、不炫目,却最为持久。人在寒露时节,若能点燃自身的拙火,即便天地清肃、风霜渐冷,胸中亦自有不灭之温。
  寒露启示我们:剥落之后,当学会收敛;外御风霜,内守心之拙火。而当自身火光微明之际,更可以温养他人,点燃他们心中的烛火。拙火相传,不求炫目,却能在寒凉的时节,汇成彼此守护的光芒。星火相继,才不惧长夜深寒。
  伍
  渔父节气
  顺时而养
  润肺·温经·安神
  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”意思是,秋天的养生,在于平和,在于收敛。顺应节气,便是顺应天地的智慧。
  ●润肺养阴
  深秋燥盛,易伤津液,常见咽干咳嗽、皮肤瘙痒。宜用秋梨膏、百合银耳汤润肺止咳,以防秋燥之害。渔父节气茶——杞菊润秋,以枸杞、菊花清肝明目,配合百合、麦冬润养肺阴,使燥气化为润气,如井水之泽,清润入心。
  ●温经防寒
  昼夜温差渐大,寒邪易袭。艾灸关元、足三里,温阳益气、健脾补肾,以御外寒。渔父节气治——衡气灸温阳行气,调息灸安定气机,皆助正气充盈,如炉火在怀。
  ●安神养心
  心若安,天地皆安。少忧多宽,静心冥想,写出来、说出来、哭出来,皆是“排寒”。
  渔父节气治——安志针,以针调神,舒解郁结。心火安定,则风霜不侵。
  渔父特色·节气茶与节气治
  ●节气茶·杞菊润秋/清心安神
  茶汤入口,如井水清润;饮后入心,化解秋燥与心寒。
  ●节气治·衡气灸/调息灸/安志针
  渔父所言的“节气治”,并非只在药火与艾火,更在每个人心中的拙火。艾火可以温经,茶汤可以润燥,而真正御尽风霜的,是人能否自觉点燃那一簇内火。拙火不耀,却能久燃;不炫,却能抵御漫长的寒凉
  一掬井水,清润如初,滋肺化燥;
  一盏杞菊,澄明入心,明目安神;
  一炉艾火,温经散寒,扶正养元;
  一簇心火,静中自暖,御尽风霜。
  寒露虽寒,然有茶可润,有灸可温,有心可安。
  天地剥落之后,人的温度,依然可以自己点亮。
  陆
  尾声
  一炷拙火,照彻风霜
  寒露之至,天地清肃,风霜渐冷。
  枝叶剥落,山河寂然;
  然则,万物可藏,人心亦当自守。
  盖天地之寒,不足惧也;
  惟心中若寒,方为至冷。
  故智者知:御风霜,不在锦衣厚裘,
  而在自点其胸中一炷拙火。
  拙火者,非外求之明炬,
  乃内藏之真焰。
  不耀而恒,不炫而久,
  一旦燃起,足以照彻幽暗,
  温养经脉,亦安定人心。
  而更可贵者,
  是你心中若有一炷拙火,
  便能为旁人燃起火种。
  一句真心的话,
  一次温暖的拥抱,
  都可使他人冰冷的夜,生出微光。
  于是,天地虽肃,人心自和;
  风霜虽厉,气骨弥坚。
  点燃自身之拙火,亦点燃他人之拙火。
  人与人相照,火与火相续,
  则天地虽寒,世间常暖。
  拙火在人,不惧风霜;
  拙火相传,温润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