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红辉|小儿脾常不足,事关生长发育!老中医告诉你最实用的小儿脾胃调理方法

来源:原创 发布时间:2023-12-22 浏览量:369
  
  不少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,经常会出现如下表现:
  1、睡眠不沉,半夜容易哭。
  2、胃口不好,爱挑食,饭量小。
  3、肠道动力减慢,大便不通。
  4、精神差,缺乏灵气,不爱运动,容易犯困,脸色苍白。
  5、面色黄或青灰,爱出虚汗。
  6、眼、嘴、鼻、人中周围,印堂等位置有隐约的青光泛出。
  7、身体瘦弱,不长肉或是虚胖无力。
  8、体弱抵抗力差,容易感冒。
  这些症状常常困绕着孩子的家长,他们不知所措,四处寻医问药,生怕自己孩子因为身体原因输在起跑线上。
  其实这些症状,在中医看来,主要是脾胃虚弱所致。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,后天的营养物质是来源于脾主水谷运化、胃主受纳消化,为气血生化之源,小儿生长发育迅速,生长旺盛,对营养精微需求较成人相对较多,但小儿脾胃薄弱,且不知饮食自节,稍有不慎即易损伤脾胃引起运化功能失调,导致体质差、挑食、不长个、睡眠不好、大便异常等症状。
  中医认为,小儿脾胃病的病因多与饮食不当、外邪侵袭、情志失调等有关。
  脾胃病的辨证治疗主要依据症状、舌象、脉象等,判断疾病的性质,然后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。
  一、补中益气法
  主治:脾胃虚弱、中气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、头晕乏力,食欲不振,久泻脱肛及身热自汗,易于感冒,脉虚无力。
  方药:补中益气汤。本方由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陈皮、当归、升麻、柴胡、甘草等组成。心悸自汗者,加麦冬、五味子;纳呆食少者,加山楂、麦芽;脘腹不适者,加木香、砂仁;久泻不止者,加肉豆蔻、补骨脂;内脏下垂、脱肛者,加枳壳、乌梅。
  二、益脾护胃法
  主治:脾胃不和,寒热互结,虚实夹杂,升降失调所致的心下痞满,胃脘烧灼、疼痛,不思饮食,嗳气吞酸,胁痛呃逆,舌暗红,苔黄腻,脉弦滑。
  方药:半夏泻心汤加减。本方由党参、法半夏、干姜、蒲公英、黄连、苏梗、延胡索、川楝子、甘草等组成。两胁不舒,加青皮,陈皮;泛酸,加煅瓦楞子、乌贼骨、浙贝母;纳呆腹胀者,加麦芽、神曲;胃黏膜病变者,加白及、莪术;胁痛者,加郁金、姜黄;胆病者,加柴胡、金钱草。
  三、补脾消积法
  主治:小儿脾胃虚弱,乳食积滞,纳呆食少,脘腹胀满,大便干结或面黄消瘦,烦躁口渴,舌苔厚腻,脉弦细。
  方药:消食丸加减。本方由太子参、神曲、山楂、麦芽、莱服子、乌梅、青皮、陈皮、薄荷、甘草等组成。症见恶心呕吐者,加藿香、苏叶;脘腹胀满者,加厚朴、大腹皮;食积发热者,加连翘、胡黄连;舌红少苔、口渴欲饮者,加沙参、玉竹;神烦不宁者,加钩藤、牡蛎。
  四、温脾建中法
  主治:脾胃虚弱,脾阳不振,虚寒内生之面黄少华、头晕乏力,食欲不振,脘腹冷痛,便溏泄泻,脉虚无力。
  方药:加味黄芪建中汤。本方由黄芪、白术、党参、饴糖、桂枝、白芍、生姜、甘草等组成。脘腹冷痛者,加木香、砂仁;便溏泄泻者,加制附片、肉桂;纳差食少者,加山楂、炒麦芽。
  五、调肝和胃法
  主治:肝气郁滞,横逆犯胃,或肝脾不调所致的胃脘胀满,胁肋疼痛,口苦泛酸,性情急躁,呃逆少食,肠鸣腹痛,舌边红,苔薄黄,脉弦。
  方药:加味四逆散。本方由柴胡、白芍、当归、陈皮、枳实、半夏、生姜、甘草等组成。胁痛剧者,加郁金、香附;胃脘痛剧者,加延胡索、川楝子;胃脘烧灼者,加蒲公英、黄连;胆火犯胃者,加金钱草、栀子;呕恶泛酸者,加黄连、吴茱萸;脾气虚者,加太子参、白术。
  六、运脾化湿法
  主治:小儿脾虚湿滞,纳食不运,便溏腹泻,舌苔白腻,脉濡缓。
  方药:参苓白术散加减。本方党参、炒白术、茯苓、薏苡仁、山楂、乌梅、猪苓、砂仁、干姜、诃子等组成。偏虚寒者,加制附片、肉桂;偏湿热者,加马齿苋、黄连;水泻者,加车前子、茯苓;久泻不止者,加石榴皮;伴呕吐者,加藿香、半夏曲。
  七、滋阴养胃法
  主治:脾胃阴伤,口干咽燥,食欲不振,胃脘烧灼疼痛,大便干结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  方药:加味益胃汤。本方由沙参、麦冬、生地、玉竹、太子参、白扁豆、乌梅、白芍、甘草等组成。胃脘烧灼者,加蒲公英、黄连;胃脘痛甚者,加延胡索、川楝子;恶心呃逆者,加枇杷叶、竹茹;泛酸者,加浙贝母、煅瓦楞子;口干渴者,加天花粉、石斛。
  除了药物治疗,中医推拿按摩方法也是治疗脾胃虚弱的有效手段。
  1、补脾经,脾经位于拇指桡侧,由指尖推向指根300次,可健脾胃,能消食和胃,增进食欲。
  2、清胃经,胃经位于大鱼际赤白肉际处,从腕横纹推向拇指根300次,可清脾胃的湿热,有和胃降逆的作用。
  3、顺运内八卦,以孩子掌心为圆心,以圆心到中指指根2/3距离为半径顺时针画圆,内八卦就在圆圈上,顺运300次,可宽胸理气、行滞消食。
  4、揉外劳宫,外劳宫穴位于手背第2一3掌骨间,掌指关节后0.5厘米处,揉三分钟,可温阳散寒、健脾养胃。
  5、揉板门,板门穴位于大鱼际中点,按揉三分钟,可健脾胃、消积食。
  6、揉足三里、足三里位于膝盖骨外侧凹陷下四肢宽处,揉五分钟,可补充益气、健脾和胃。
  7、捏脊,双手提捏孩子脊柱旁开1.5厘米处,从尾骨开始,自下而上至颈椎,捏十遍,可理气血、和五脏、通经络。
  脾胃属“土”,气血生化之源,后天之本。脾胃不和,百病从生,脾胃健硕,百病不生。身体就是这样,有了好的“土地”(脾胃),才能吐故纳新,为小儿身体运化水液、食物,将这些物质精微转化成气血能量,促进小儿生长发育、健康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