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 | 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刻来了,10类人群要预防中暑!

来源:原创 发布时间:2023-08-02 浏览量:656
  传承/传播/开放/包容/绿色/健康
  做有情怀的医馆/有温度的产品
  渔父/2023/助力健康
  每年大暑到立秋,甚至到处暑节气,天气炎热,秋老虎横行,人体的自然反应就是透过出汗来散热,然而许多人用来消暑的方法却是反其道而行,想用快速降温、冰镇的方法阻止皮肤发汗,最常见的一些错误消暑法,如:喝冰水,或喝含糖冷饮代替白开水、大热天打赤膊、身上流汗很热,直接冲冷水澡等,不但消不了暑,反而会让人因为无法散热而中暑。
  中医的暑热是指人体对于外来暑气热邪对人体影响而产生的反应,每个人会因本身体质产生不同的症状反应。
  中暑的原因
  一、夏日酷暑,如果整天待在外面在大太阳下曝晒过久,就可能中暑,就是所谓的“阳暑”,因为排汗功能失调,造成体温过高、皮肤干、通红、头痛想吐,脉搏快而强。
  二、正气虚弱,常见于经常要出入冷气房的族群、或因热而猛灌冰水,由于温差过大,加上身体对寒热的协调性比较差,无法顺畅出汗,就会出现胸闷、神昏、气短、疲倦及沉重感,即为“阴暑”,也就是被闷住。
  中暑症型及施治方法
  一、中暑阳证
  主要表现为发热、汗出、口渴、舌红、脉象虚弱,治法以清热生津为主。
  二、中暑阴证
  主要表现为身热汗出、精神疲惫、不思饮食、脉洪大,治法以益气固脱为主。
  三、暑伤气津
  主要表现为身热、心烦、口渴、舌红少津、脉虚无力,治法以清暑泄热益气、生津为主。
  四、暑闭心包
  主要表现为猝然昏倒、不省人事、高热无汗、舌红苔黄而干、脉洪数,治法以清心开窍为主。
  五、肝风内动
  主要表现为高热烦躁、四肢抽搐、舌红绛、脉弦数,治法以平肝熄风、清热泻火为主。
  一般而言,中暑轻症经治疗后多能完全康复;中暑重症若治疗不及,严重时亦可导致死亡。
  减少或避免中暑的注意事项
  1、尽量不在10到16点的大太阳底下活动,选择棉、麻、丝类衣服。做好防晒,如:遮阳伞、戴帽子、涂抹防晒霜等,随身准备些水,以备不时之需。
  2、不过度喝冷饮、冰西瓜、过食生冷等。人体在夏天体表热内部凉,受热后身体就会经由出汗来散热,但若过度汗出易造成气随津脱,而损伤正气,这是如若再喝凉茶,易伤及脾胃,导致中暑。
  3、在室内要注意通风。夏天屋子里容易闷热,导致汗水不易蒸发,散热能力减弱,时间一长,会使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生障碍而中暑。
  4、睡眠要充足。充足的睡眠,可使人体机能正常发挥散热的机能,而避免中暑。
  5、饮食清淡、多喝水。夏天人体出汗较多,水液代谢加快,水液的补充很重要。
  中暑应急处理方法
  1、当身体感觉有中暑症状时,可以按压手掌上的合谷穴、手肘的曲池穴或两耳往上交会至头顶的百会穴,帮助散热。
  2、刮痧也能解决暑热引起的食欲不振,刮患者胸骨、颈部、肩膀或脊椎,对中暑有缓解功效。刮痧对较小的小孩来说刺激较强,可利用推拿手法来取代刮痧,协助小孩去暑热,可利用大拇指或食指中指并拢从前臂内侧中段部分往上推到手肘,或推拿大椎穴,由上往下,沿着脊椎轻轻推到尾椎,使身体热气慢慢退散。若碰到有人昏迷不醒时,可以掐按人中,或是用尖物刺中指指甲尖端,使患者清醒。
  3、发生中暑不需要惊慌,轻症要先把患者移动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休息,如走廊或树荫下,脱去多余或解开紧身衣服的衣扣、腰带等,用湿毛巾擦拭手脚头面等暴露在衣裤以外的地方降温,让患者喝水补充水分,以开水为佳,必要时可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。如果出现中暑重症发生休克等无法处理情况,在做上述降温方法的同时,尽快将患者就近送医。
  4、中暑身热时,可用鲜荷叶1张,鲜竹茹60克,水煎服。
  5、中暑昏倒,人事不省时,可用大蒜3~5瓣,捣烂和开水灌下。
  6、中暑神昏时,可用韭菜汁1杯灌下。
  7、中暑身热大量出汗时,绿豆,西瓜皮,冬瓜皮,用适量水煎服。
  以下10种人群最容易中暑
  1、婴幼童:人体在正常的状况下,体温会维持在36~37℃,这是脑部的下视丘和神经中枢联合调控作用,帮助体温维持恒定。但在酷暑环境下的温度可能高达38~40℃,这时就会藉由流汗机制来带走身上的热量。
  但婴幼儿的汗腺还未发育成熟,而且汗腺数量也较少,所以无法透过流汗蒸散体表温度排热,再加上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,皮下脂肪又较多,造成产热的速率比成人高,但排热的速率却较慢,所以使得婴幼童的体温快速飙升,容易中暑。
  2、孕产妇:孕妇因为腹中有宝宝,所以产热较平常人多,或是妇女在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,身体虚弱,免疫力下降,所以加上长期在温度较高又不通风的室内就容易中暑。
  3、60岁以上或有慢性病的长者:60岁以上或有慢性病的长者,循环系统及调节体温的功能较差,所以体温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大,再加上皮肤排汗的能力衰退,当大量体热蓄积体内,无法及时散热时,就会容易发生中暑。
  4、心血管疾病患者:炎热的气候会使心血管病患的交感神经兴奋,加重心血管的负荷。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,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发散而累积,所以容易中暑。
  5、糖尿病患者: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发生热量累积在体内,但病人却因为对内外环境的温度变化反应迟钝的关系,造成察觉中暑症状的时间较慢而容易中暑。
  6、感染性疾病患者:细菌或病毒性感染会产生内源性致热源,作用于调节中枢加速体温升高,而发炎反应会释放出使血管痉挛收缩的物质,会造成人体散热不良,容易中暑。
  7、体重过重者:体重过重者的身体所产生的热量容易囤积,因此热量较一般人多,再加上皮下脂肪较厚,导致身体的散热能力不佳,就比较容易中暑。
  8、营养不良者:缺乏营养素的情形,容易使人体血压下降,造成反射性的血管收缩。此外,营养不良者,也容易反复腹泻,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发生中暑现象。
  9、使用特定药物者:若有服用抗组织胺、利尿剂、泻药等患者,这些药物可能会使血管收缩,对身体的排汗散热、调节体温的机制有所影响,增加中暑的发生率。
  10、睡眠及饮水不足者:睡眠不足,会使免疫力下降及降低出汗的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