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。
故事的主角,是一位80岁的梁大爷,第一次来渔父国医馆时,几乎每天晚上都被“渴”醒,夜里一杯杯冷水灌下去,白天又犯懒、烦躁,大便几天才解一次,整个人又瘦又虚,连脸颊都塌下去了。
家里人实在放心不下,经朋友介绍,找到了我们馆的官树林医生。
一、夜里狂渴,是血糖高吗?不止。
接诊时,医助测了个餐后血糖——18 mmol/L,第二天空腹也是16-17 mmol/L。
再看梁大爷的舌象:红得发亮、无苔如镜;脉象:细数无力。官医生说,这是中医里的典型“消渴证”。
“这不是普通的高血糖,这是肺热胃燥、气阴两虚,身体里就像两口空锅,火正旺,却没水,也没人添柴。”
于是,一方“白虎人参汤加减”开下,既清热,又扶气,泻中有补,补中有调。
二、40天,血糖从17降到9
一周后复诊,梁大爷的空腹血糖降到12mmol/L。
到第40天时,空腹血糖9mmol/L,餐后血糖也稳定在9.5mmol/L左右,最重要的是——
夜里不渴了,脸色红润了,整个人的神气都“提”起来了。
这时候,梁大爷女儿和朋友聊起这事,朋友还不信:“中医还能降血糖?你别逗我!”
但事实就摆在眼前:血糖稳了,人精神了,吃得香、睡得实。
三、什么样的糖尿病,适合中医干预?
官医生说:“糖尿病早期、中期,特别是还没上胰岛素的人,或者吃着西药却口干乏力、情绪易燥的人,最适合用中医调一调。”
中医不是和西医对抗,而是看这个“人”是不是还带着元气、还有可调的空间。
不是说不吃西药,而是在医生指导下,中药补阴、益气、清热、化湿,给身体“打个辅助”,让西药“打得更准”。
四、中医和西医不是谁替代谁,而是相辅相成
西医好比“消防员”,负责控糖快、救急防并发;
中医更像“修水管工人”,慢慢把身体里失衡的部分调顺,让水系气脉通畅。
指标好,不等于身体好;人好了,指标自然会跟着好。
五、渔父想说的一句话:
我们见过太多像梁大爷一样的患者,来时焦虑、无助、困惑,走时安心、轻松、信服。
不是中医神奇,而是——
“慢火细煎”,是渔父行医的节奏;“调人不调病”,是我们信仰的根本。
有些病,不在快,而在准;不在猛,而在稳。
春去夏来,愿你也在渔父,找到那口属于你身体的“好火候”。